用社会综合治理书写爱卫新答卷 当前观察

来源:健康报时间:2023-04-27 10:21:28

记者 吴倩

“到2030年,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在《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中,上海市发出了健康宣言。从1960年上海市南翔镇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卫生镇,到2003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在爱国卫生运动的历程中,上海市的每一步都铿然有声。如今,健康上海行动的20项指标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要求。

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型,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如何运用社会综合治理的“大处方”书写好爱国卫生运动的新答卷?近日,记者在这里进行了实地探访。


(相关资料图)

陈爷爷的第二份事业

“我要检讨自己。”拿到验血化验单后,75岁的丁爷爷有些失落,“我近期的总胆固醇、血糖值都有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说明自我管理不到位。”在丁爷爷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后,上海市静安区重华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社区医生展开了热烈讨论。

自2017年加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研究所牵头的糖尿病管理同伴支持项目后,该小组的活动更加丰富了。组内糖尿病患者每年参加1~2次体检,在拿到化验单后召开一次针对化验结果的对策交流会。“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一次次学习和活动中不断强化,也逐渐内化为居民的健康实践。

“2007年8月8日,社区的第一个高血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立。”重华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陈爷爷回忆说,当年6月,上海市启动高血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经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集体培训,刚刚退休的他回到社区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份事业。如今,80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头上只泛着点点银丝。

沿着“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西路进入一条弄堂,重华社区在这里显得格外静谧,“巩固国家卫生城区,推进静安健康行动”的标语映入眼帘。这个社区老龄化特征明显,社区居委会主任周乾震介绍:“目前,社区常住居民有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名。”社区共有3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5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参与其中。随着社区老龄化趋势加剧,小组将关注范围从高血压、糖尿病扩展到所有老年慢性疾病。

被记者问起有什么生活习惯时,陈爷爷打开了话匣子。“生活细节决定身体健康。起床要先伸懒腰、蹬蹬腿,再打开音乐……刷牙一定要刷够3分钟。”陈爷爷说着,哼起了小组创作的科学刷牙歌。

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每周组织一次活动,大家唱歌、做操、讲课、做手抄报、举办健康知识竞答,人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健康素养水平在不断丰富的活动内容中得到提升。“我妈90多岁了,我担心她腿脚不方便,不让她来,她还跟我生气。”居民李阿姨嘴上说着不乐意,可每次还是放下手头的事,送母亲参加小组活动。

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已经成为上海市爱国卫生战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打造健康村居注入了活力。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市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共计4万余个,90.3万人参与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以健康村居为代表的健康细胞构成了健康城市的微观基础。近年来,上海市的健康细胞类型不断丰富,为社会综合治理的“大处方”加入了更多良药。上述负责人表示,上海市在2016年就培育了一批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村居的示范典型,如今建设健康家庭、健康机关、健康促进医院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建设健康场所,能把职业人群、学生、居民等各种群体动员起来,将健康政策、健康服务融入其中。”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健康场所建设需要多部门参与,爱卫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发动和连接,建立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指导。今年,上海市发布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责任。此外,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上海市针对各类健康场所都制定了更为详细和易于落地的建设标准。

医生站上新的舞台

“某度某度绝症起步。上网2小时,生命只剩3个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住院医师李方圆在台上侃侃而谈,观众不时放声大笑。1月20日,由上海市多部门打造的《健康脱口秀·第二季》决赛播出。“大家都说这是参赛选手平均学历最高的脱口秀节目。”上述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笑着说。

截至目前,《健康脱口秀》两季节目收看人次超过22亿。火爆的数据背后,是上海市推进健康科普过程中探索出的新路径。2021年,该节目播出第一季,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医学科普新星站在聚光灯下,以吐槽和段子的形式,以更接地气的科普视角,在欢笑中带百姓走出健康误区。

“没讲过脱口秀的医生,科普生涯是不完整的。”作为《健康脱口秀》节目的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频出金句。葛均波深耕健康科普领域多年,他认为,医生的职业舞台不应限于诊室、病房和手术台,传递健康信息也是每一个医生的职责所在。做好健康科普,既是医者责任,也是时代命题。

把复杂、深奥、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海市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作答。

“必须要让百姓看得进去。”上述负责人认为,要想在浩瀚的科普海洋里脱颖而出,健康科普的形式创新很重要。上海市不断开动脑筋,读懂百姓爱好,于是有了《人间世》《急诊室故事》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在将健康科普推向品牌化的同时,上海市也意识到健康科普顶层设计不可缺位。今年,上海市9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健康科普优质资源供给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的协调联动、发布管理、监测通报、激励引导四大机制。

为了优化健康科普高质量供给,上海市敢为人先。上述负责人介绍,上海市率先将健康科普纳入医疗、药学、护理、技术等卫生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价;率先推出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培养健康科普引领人才和青年英才;在全国推出首个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一系列举措让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从上到下掀起了一阵阵科普热潮。“从目前来看,上海市医务人员、医疗机构重视健康科普的浓厚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但距离精准化的健康科普还存在一定差距。”上述负责人说,相关部门开始自我加码,要让健康科普促进百姓形成健康行为。接下来,要加强对健康科普的监测评估,了解健康科普的真实效果,有方向地优化科普供给。

创新机制回答时代命题

爱国卫生运动已走过71载。走在前列的上海市,正处于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型的爱国卫生运动新阶段,“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不断增强,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变得密不可分。

那么,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到底是何关系?上海市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2005年,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有了另一重身份——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健康教育等工作时,我们利用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名义;开展环境整治、病媒生物防制等传统爱国卫生工作,则使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身份。”上述负责人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的一套工作班子管两条线的工作,让爱国卫生与新时代健康管理擦出了新的火花。

到了2016年,上海市将健康教育所与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合并,形成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180多个编制使得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的人才池得到有力补充,也有了更加专业的技术赋能。

随着一步步探索,上海市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健康促进是与国际化、现代化接轨的爱国卫生,爱国卫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促进。”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市、区两级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机构,公立医院建立健康促进委员会。截至目前,全市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包括34家市级医院在内的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

这也让上海市松江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以往区里爱卫办只有3个人,要负责病媒生物防制、控烟、卫生创建、健康促进、血防等多条线工作,工作压力很大。如今,在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各项工作可以进一步理顺,做得更加细致。”松江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当下,上海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出台,以法治思维加快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形成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之外的“第三大供给系统”。

记者手记

做爱国卫生运动的实干派

打造健康城市、纵深推进爱国卫生运动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派,上海展示出实干精神。无论是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的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还是打造健康脱口秀等健康科普节目,上海市的“指挥棒”从未缺席。众多文件的发布,显示出上海干事创业的姿态和决心。

爱国卫生运动是卫生健康领域独有的群众性工作机制,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涉及分工、落实、评估等事宜。各个过程需要捋顺,各处细节需要明确,各项工作都要落在实处,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上海的探索实践,真正让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

这种实干还体现在不断自我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之上。10多年前,上海市就开始探索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就是最好的证明。80岁的陈爷爷依然为健康事业忙碌着,成为身边人的“健康顾问”,并且带领小组将这份事业越做越活,创新了“家访”的健康管理模式,远远超出规定动作要求,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也诠释着社会健康综合治理的深刻内涵。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融入万策,需要这种实干和创新精神。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健康报社与四川射洪共同打造红色卫生健康教育基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